现届政府重视地区环境议题,为解决地区环境卫生及街道管理问题,政府于2022年8月启动“政府打击卫生黑点计划”,着力清理全港700多个卫生和街道管理黑点,务求改善市容环境。
近三年时间过去,计划实际成效如何?630多个已从卫生黑点名单中剔除的地区,卫生及街道管理问题是否已彻底消失?仍在名单中的卫生黑点,要处理哪些“老大难”问题?创新科技可以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环境卫生及街道管理问题……《大公报》今日起会透过系列报道,探讨卫生黑点问题,为缔造更宜居社区抛砖引玉。
政府三年前启动“政府打击卫生黑点计划”,透过加强巡查、宣传等方式尝试改善黑点。政府早前更新黑点名单,大幅剔除630多个卫生黑点,占整体卫生黑点数目85%。
大公报记者连续多日走访多区,实地了解部分卫生黑点改善情况,见到部分地点的卫生改善情况明显,亦有地点的改善状况不理想。有议员及街坊认为,部分区域的卫生问题反反复覆,希望相关地点安装“天眼”,加强打击“垃圾虫”,真正改善环境。星空体育APP\大公报记者 刘硕源、易晓彤、赖振雄(文)刘硕源、赖振雄(图、视频)
政府于2022年8月14日启动“政府打击卫生黑点计划”,清理全港700多个卫生和街道管理黑点。早前政府亦更新卫生黑点名单,表示工作已取得成效,剔除约85%、即630多个卫生黑点,黑点数目减至约100个。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本月初表示,根据各部门检视的结果,名单上94%黑点的卫生情况已大有改善,可考虑从黑点名单移除。
大公报记者多日到访葵青区、九龙城区、深水埗区、南区、湾仔区及中西区了解卫生情况,见到部分地区卫生情况改善明显。
以九龙城区南角道和打鼓岭道的后巷为例,记者在现场见到地下大致干爽,也未有发现日常生活用的垃圾,当中一条街的后巷,放置大型垃圾桶及分类回收箱,方便食肆弃置垃圾,现场亦装有闭路电视,利用“天眼”24小时监察;另一条衙前围道旁的后巷,临近九龙城街市,有街坊表示,以往几年地下经常有污水,并堆积杂物,现时商户大致自律,虽然偶尔仍见有人在后巷摆货,但已经变得很令人满意,也未再见到大量垃圾。
不过,仍有部分地区的卫生情况未如理想。以长康邨康美楼垃圾站为例,今年2月时,该垃圾站曾经被投诉杂物随意堆放,大公报记者近日前往了解,见到有不少傢俬被弃置于垃圾站前,但垃圾站内仍有大量空间,相信有人贪方便随意弃置傢俬。
记者观察期间,有清洁工人在场,但未见有人处理垃圾站前的弃置傢俬。记者随后向当区居民了解情况,居民黄先生向记者反映,经常有人将傢俬弃置在垃圾站,虽然隔几日便会被清理走,但总会见到有新的傢俬堆放在站外,建议增设“天眼”,监管不规范的弃置行为,改善环境。
走访过程中,记者亦发现疑似卫生问题转移的情况。在深水埗区伟智里附近店舖,因环境卫生问题曾被列入卫生黑点名单,今年3月已从名单中剔除,但记者近日发现,该条街道周边有不少食肆和蔬果档,从店外观察,未见有环境卫生问题,但街上有一处地方堆满了纸皮,还有汽水铝罐、胶袋、星空体育APP胶桶等,阻塞行人路,疑似是附近商户堆置。
伟智里附近的街坊王先生说,经常到附近食饭,暂时未发现有环境卫生问题,但因为附近经常修路,街边的环境不算理想。
立法会议员梁熙向《大公报》表示,从当局公布资料可见,在106个黑点当中,有64个已有所改善,不过因为情况反反复覆,未达到当局要保持两年的标准,因此仍然列于名单,余下42个就是情况持续没有改善。
梁熙以港岛区为例,表示这类持续没有改善的个案位置,东区有四个点、湾仔有两个点,大部分都是处于后巷,“背后原因当然与相关位置人流稀少,容易弃置垃圾有关。”
他认为,当局除了加强巡查外,亦要留意相关位置的弃置时间,收集相关数据后采取埋伏等方式,以打击非法弃置者。同时,当局亦可善用科技,例如在相关地方设置监察系统,以阻吓相关人士。